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社 > 观察:共享电动车入局低线市场,到底有多“香”?

观察:共享电动车入局低线市场,到底有多“香”?

2022-06-21 11:03:00

346

图片


2019年“新国标”施行后,中国共享电动车行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新时期,五颜六色的共享电动车“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广袤的低线城市市场遍地开花,头部玩家有哈啰、美团和青桔,也不乏松果出行、蜜蜂出行等小众品牌“悄然生长”。

人们在低线城市唱着“骑上我心爱的小电动,它永远不会堵车”驰骋在马路上。反观一线大城市,却很少有共享电动车的身影,齐刷刷一排皆是共享脚踏单车。


图片

广州市内的共享脚踏单车


图片

广东汕头随处可见的共享电动车


共享电动车刚“出道”时,各大品牌一股脑扎堆冲击北上广,却遭遇大城市的围追堵截,只能败退下来寻求低线城市市场发力点。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一线城市使用共享电动车的用户占比不足5%,而四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接近50%,可见,共享电动车在低线市场更受欢迎。


为什么共享电动车在不同城市间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呢?


冰火两重天


首先是城市政策限制的不同。一线城市的政策端很早就给共享电动车按下了暂停键,2017年5月,国家交通部发布了关于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相关意见稿,表示“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均喊停不合规共享电动车的业务。但在低线城市的政府大多持开放态度,通过运营项目和规范企业的管理要求,正式引进共享电动车服务


图片

数据来源:小鹰财经社整理


其次是城市内交通体系发达程度的不同。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交通路网较为密集,居民出行可选择性多,往往可以选择地铁、公交、网约车等公共交通服务。而在低线城市,公交线路极为单一且等待时间长,常住人口与客流规模不满足地铁建设条件,公共交通网络相对松散且不够普及,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内地共有50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仅占其中的20%。


图片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小鹰财经社整理


再次是居民出行范围的不同。一线城市地域面积广,出行范围通常较大,共享电动车仅作为城市交通的补充。而在低线城市的地级市、县级市或者县城中,城市面积小,市民的日常活动半径相对较短,点对点出行距离短,存在大量使用共享电动车的需求。


因此,共享电动车在低线市场的渗透率逐年上升,其中,松果出行凭借其深耕低线市场多年的经验在行业中占据先发优势,截至2020年12月底,松果出行电动车已落地全国24个省、近千个县级市和县城,拥有近5000万用户,日订单超过300万单,已占据全国县城可运营共享电动车业务量的50%以上。相较之下,同期哈啰平均日单量约为400万;滴滴和美团日单量分别为350万和100万左右。


图片

数据来源:松果出行研报


松果出行之所以能在低线市场先发制人,在于其执行了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产业逻辑,强势输出纯自营模式。2021年,松果出行在拓展低线市场的过程中,自营的比例达90%,全国充换电仓安全升级、智能化改造整体投入达到1亿元。


而最重要的是在品类上聚焦电动车,区域上专攻低线城市,加上积极与当地的政府监管部门对接,探索出一整套让各地政府认可的共享电动车业务管理方案,进一步形成巨大的时间复利效应。


低线市场,土壤肥沃


在低线城市中,发展共享电动车的优势更为明显。

一从监管政策看,品牌可通过政企联合获得良好支持。一线城市虽然拥有庞大用户量、出行需求和消费能力,但由于大规模的投放,带来乱停乱放、占用人行道等扰乱正常交通秩序、影响市容市貌等安全问题,面临着更严格的政策监管。

而在低线城市,共享电动车可以成为公共交通的一个更好补充。通过政企联合,企业助力政府出台更契合市场发展的规范要求,通过精细化服务与智能化运营给本地交通管理带来实际价值,既能帮助政府解决市场公共交通问题,又能在政策上获得更好的支持,得到更好的发展土壤。比如在山东聊城市阳谷县,松果出行共享电动车以民生工程项目由阳谷县政府引进,也是当地入驻的第一家共享电动车企业。


图片

数据来源:小鹰财经社整理


二从居民需求看,低线城市几公里出行需求高。百度地图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出行需求普遍集中在30公里左右,而3公里左右的出行需求,四五线城市相较一线城市更多,刚好符合共享电动车满足居民3公里内出行需求的设计,可见共享电动车在低线城市中使用场景更为广泛。


图片

数据来源:百度地图


三从价格范围看,共享电动车价格在公共交通出行的合理预算内。短距离的出行范围,共享电动车仅需几块钱,这比价格相近却需要等待时间的公交车方便许多,也比起步价就要8块钱的网约车出行更要划算。

四从出行习惯看,低线城市居民更易接受共享电动车。新冠疫情暴发后,人们对社交距离的重视程度加深,相较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人们更愿意选择这一非公共两轮出行工具,出行习惯的改变将成为共享电动车行业增长的动力。

低线城市私人电动车拥有量往往比一线大城市多,2020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达3亿辆,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动自行车私人拥有量为57.5辆,农村居民家庭则为74.8辆。可见位于低线城市的居民早已习惯两轮电动车的出行更容易接纳共享电动车的存在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自行车协会


弱肉强食,竞争激烈


下沉市场就此成为共享电动车的一个新赛道,2020年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投放共享电动车总量近500万辆,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已投放共享电动车占比50%,大部分中东部省份县级以上区域投放比例达到或超过70%,衍生的产业链可吸纳10万人就业,预计能创造超60万个运营、维修相关岗位。


共享电动车在下沉市场崛起,与政企合作、居民出行习惯不无关系,也得益于资本的加持。和各家共享单车初期“饮鸩止渴”的发展不同,电动车是实实在在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的“现金奶牛”。


一辆共享电动车的制造成本是2000元左右,运维成本是每天3元,分别是共享单车的2-3倍,再加上其他的成本,可见共享电动车的投入是比单车要多的。但市面上共享电动车单笔订单平均消费在3元左右,每车平均日骑行率是同区域内共享单车的5到10倍,从冬天每天1-2次到夏天6-8次不等,翻台率(日均流转次数)远高于共享单车加上低线城市的总体运维成本比一线城市要低,通常来说,运营得当的情况下,在进入一个城市一年后,业务即可实现盈利。


盯上共享电动车“肥肉”的巨头们在下沉市场开始厮杀起来。哈啰、青桔和美团,分别背靠阿里巴巴、滴滴、美团三位巨头,激烈地打起价格战,通过补贴、免费等手段展开烧钱竞争,比如美团的新手骑行免费卡、青桔的10元体验券等。


图片

低线城市的共享电动车


互联网巨头们加速布局共享电动车最重要的原因是延伸需求量大的渠道争夺下沉市场的流量入口


一是改变拉新地域。一二线城市的用户流量已所剩无几,促活成效低,巨头们迫切需要在新的高频场景完成大面积的用户激活,而下沉市场是巨头们获取新用户,拓宽新用户来源的“香饽饽”。


二是改变拉新渠道。共享电动车这一使用高频、需求量大的业务,延伸布局到低线城市,能够为其主要的支付赛道上带来活跃增效,即使巨头们面临亏损,也能在短期内维系主APP的生态竞争力。


正如美团搅局共享充电宝生态,若门店与美团签约共享充电宝,充电宝每使用一次,美团APP上商家的真实点击量就会增加一次,使得门店的排名越靠前,主APP上用户黏性也越高。而无法为门店提供助力的其他小众品牌,为了进驻门店,只能让出利益,支付更多的入场费和降低销售分成,把已经放在自己碗里的蛋糕再分出去。


当资本方进入,战争一打响,蜂拥而至的产品加速铺设在低线市场,在共享电动车的赛道上,在低线市场的“肥沃土壤”生态中,巨头们的烧钱竞争,没有最狠,只有更狠,如果小众品牌们找不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那还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吗


图片


共享电动车从最初的被怀疑,到慢慢被接受,到现在各路资本云集进入,可谓一波三折,虽然质疑声从未间断,但被接受的程度也在逐年提高。


2021年中国共享电动车收入规模为93.6亿元,预计到2022年有望突破100亿元,而中国拥有293个地级市388个县级市上万个乡镇区,巨头瓜分下沉市场的定局尚未形成,目前共享电动车作为两轮出行的重要补充,未来在低线城市的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转载合作-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小鹰财经社
小鹰财经社
关注“内循环”,解读各地人文产经!
公众号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