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奄一息的旅游业与浇不灭的希望
2022-03-21 10:25:00
257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被疫情偷走的这两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暂停、取消、关闭、重启……国内众多行业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不确定性”的阴霾笼罩之下,艰难前行。
其中,旅游业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疫情一出现,人们出游就受限制;防控形势好转,市场就回暖。两年来,在间歇暂停和恢复增长之间摇摆成了旅游业的常态。

安徽省黄山风景区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数据,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8.8亿,同比下降52.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万亿元,同比下降61.1%。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26.89亿,比上年同期增长39.1%,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8.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4.4%。
位于“五大幸福产业”概念之首的旅游业,奄奄一息……
旅游产业链的震荡
旅游业的倒下,实则是整个旅游产业链的震荡,像是触发了多米诺骨牌,一发不可收拾。
我国旅游产业链体系由上游核心企业和下游节点企业组成。上游核心企业——大型旅游运营商,主要包括处于客源地的组团社、大旅行社和大型网站等;下游节点企业——旅游服务供应商,主要包括为游客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或者服务的节点企业。

旅游全产业链体系
因此,旅游产业链上下游牵连众多,全国数以千万计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者,几乎无一幸免地被卷入到这场寒潮中。
上游核心企业方面:早年传统旅行社在OTA的冲击下,其生存空间已被挤压,在“夹缝中求生”,这两年的疫情更是加深了对其的伤害。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共有31074家旅行社,相比2019年减少了7869家;旅行社营收2389.69亿元,相比2019年减少了4713.69亿元。大量的旅行社因无法继续经营而选择注销倒闭,最终无奈地离开。
OTA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这两年上市在线旅游企业几乎都是亏损和恢复状态,以行业龙头携程为例,其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53亿元,净亏损8.49亿元,前三季度总营收恢复至疫情前56%。受多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线旅游平台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退订潮”。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下游节点企业方面: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也伤痕累累。
住宿是旅游行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人们的休憩落脚之处。其中,民宿行业因价格优于酒店旅馆、服务更个性多元,在前几年大火,但好景不长,这两年由于行业进入了洗牌期和受疫情冲击,民宿行业的投资出现锐减。
至于交通出行方面,各类出行方式都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民航受影响较为严重,2020年民航旅客周转量6311.3亿人公里,比2019年下降46%;航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55.02亿元,比上年下降41.9%,利润总额-794.46亿元;机场实现营业收入882.97亿元,比上年下降28.1%;利润总额-232.98亿元。
广州白云机场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企业面临的巨大经营压力上,还有从业人员和人才的流失。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旅行社从业人员322497人,相比2019年的415941人减少了93444人,同比减少22.4%。疫情让旅游行业从业者的收入出现断崖式地下滑,这导致许多人员失业、转行,充满无奈。
总的来说,整个旅游业,2021年虽有恢复,但营收与利润仍未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任重而道远。
旅游城市苦不堪言
由于疫情反反复复,旅游业举步维艰,旅游城市更是苦不堪言。
我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数不胜数,独特的自然风光或人文资源等,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往,旅游收入蹭蹭上涨。但是,大多数旅游城市都存在产业单一的问题,旅游业增加值占城市GDP的比重较大,因此一旦这项“高利润率”产业受到影响,就会导致城市财政吃紧,整个城市受重挫。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这两年,各地疫情防控虽然逐渐成熟,但主要还是动态防控,这种不确定性,首先就打消了一大部分人“说走就走”的念头,连地方卫健委都调侃道:“出去玩记得多带几件衣服,几天后指不定在哪隔离。”从一定程度上看,动态防控从观念层面就阻挡了旅游城市相当的客流。
2021年10月23日,文旅部针对长途跨省旅游还推出了“熔断”机制,对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省(区、市),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该省(区、市)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并即时公布。如此一来,各大旅游城市的跨省游又遭受到不同频次和程度的暂停。
另外,旅游业、旅游城市“靠天吃饭”,一些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摧毁力十足。譬如2021年的7、8月,郑州洪水、杭州台风、全国各地疫情,让原本的旅游旺季直接变成“惨淡季度”。要知道,往年暑期旅游旺季,是旅游城市不可多得的“满血复活”时期。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
2021年,我们也曾经去过一些旅游城市采风,看到的旅游景区状况,就是游客稀少、生意惨淡。
比如,旅游大省贵州的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据工作人员介绍,疫情前,景区每日接待游客量高达七八万人次,而2021年11月当期,游客锐减九成以上,每日接待人次仅一两千。景区内的商业街道冷冷清清,近一半店铺关门停业,不复往昔热闹。景区表演人员的收入也大幅下降,疫情前景区旺季时期,表演人员的月薪能有8-9千元,如今收入直接砍半。

疫情期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一片冷清
丽江、桂林、敦煌、张家界等旅游城市,它们的情况,也是可想而知的艰难。最近处于疫情和舆论风口的西安,难上加难。
浇不灭的希望
走走停停、奄奄一息的旅游业,还撑得住吗?
希望还是存在的,国内旅游刚需其实依旧强劲。随着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疫情前,从2016年到2019年,国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都在逐年增长。内需的巨大潜力是旅游业复苏和持续发展的底气所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每当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平稳,民众旅游需求便会释放。例如,2020年上半年的苦苦封闭和等待,让大家在下半年的国庆假期来了一次“报复性”出游,那时候的朋友圈,随手一刷,定位都是在各个旅游大省,跨省游火爆。2020年“十一”假期旅游数据显示,假期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同比恢复79.0%;实现旅游收入4665.6亿元,同比恢复69.9%。
疫情,还改变了传统的旅游需求。由于旅游距离和时长受到约束,人们观念发生转变,倾向于周期灵活、更深度、有品质的旅游方式,于是省内游、周边游、本地游、乡村游等成为趋势。
认真回想一下,这两年,自己的城市是不是冒出了很多新的网红打卡景点呢?隔壁乡镇的某片油菜花田,都能吸引一波附近的人去打卡。

周边游、乡村游等成为旅游新趋势
新的需求,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在危机中寻觅新机。许多旅游业企业,逐渐主动求变,调整战略,推出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细致化服务。
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局部疫情的反复亦建立起一定的心理预期,整体的消费信心和需求都还在,毕竟在如今高压的社会生活下,谁不想去看高山大川,去品风花雪月,去治愈灵魂呢?旅游业的希望“春风吹又生”。
基于我国庞大的旅游消费需求,犹如雪中送炭的政策支持,以及旅游业自身的积极转型,现阶段奄奄一息的旅游业,重新“高歌猛进”只是时间问题。
正如采风中遇到的一位导游所说:“我们的旅游业,总会再次迎来春天的!”
